广东南方职业学院-和记娱乐手机版下载

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-和记娱乐手机版下载

浅谈大学与人生

发布时间:2010-07-06 点击量:

 

浅谈大学与人生
冯新送
同学们,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浅谈大学与人生。这个课题与大家都密切相关,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,古今中外,我国的著名领袖、知名的学者、教授、科学家都是经过大学培养的。例如古代朱熹、孔子、孟子是学府出身,近代的孙中山、毛泽东、邓小平、周恩来、江泽民、胡锦涛以及现代教育家蔡培元、梅贻琦、张伯岑、陶行知,都是大学毕业的。美国的许多总统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,英国的许多首相是英国牛津大学毕业。由此可见,大学与人生密切相关。
一、现代大学的生命­——日新之德
2007年5月14日,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,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视察了同济大学,并向师生发表了讲话。在这个讲话中,温家宝同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观点:“大学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”。他引用了朱熹《礼记、大学》中开宗明义的话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温总理精辟地指出:“这段话就是在讲,大学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”。作为本体的“明明德”,第一个“明”是及物动词,意指彰显、昭明,第二个“明”是形容词,意指光明的、正直的、伟大的;“新民”的“新”是及物动词,是更新、推陈出新、使人日日新,又日新;“止于至善”,“止于”是居也、处于、达到之意。“至善”是大同,至高境界的意思。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,从本质上看,它是指做大学问、明大道理、树大德行,是以“大学问”、“大道理”、“大德行”育日新之人的场所。是现代大学的本质与任务之所在!办学、办大学,就是为了“育人”,为了以“文”化“人”。1997年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著《中国高等教育史论》一书,将“在明明德、在新民、在止于至善”视为“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”。
“在明明德、在新民、在止于至善”,在朱熹看来,“此三者、大学之纲领也”。三纲领之下,又有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这八点。朱熹认为“此八者,大学之条目也”。“八条目”是实现“三纲领”的方法。“三纲领”、“八条目”从整体上对大学的本体、功能、使命以及方法作出了全面的概括。“明明德”是大学生命的本体,也是大学生命发展的逻辑起点;“新民”是大学生命的功能;“止于至善”是大学生命的使命与价值,是大学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。
现代大学生命的本体是什么?是教育!高等教育!教育是什么?是育人!培养人才!大学是什么?首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,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,而且,这个场所这个机构的特质是学术!大学用什么来培养高级人才?“明德”!“学术”!要把学院的命运,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,无论在困难和顺利的时候都要为国家和民族工作,负责任地实现“新民”的功能,负责地实现其“止于至善”的使命与目的。
二、我校校训与办学理念
学院董事长戴初贤先生在许许多多相关校训的推荐中决定,将朱熹的《大学》“三纲领”中的“在明明德、在新民、在止于至善”引进,并加以修改为“励耘明德、止于至善”。这里的“励耘”是刻苦修炼、彰显、辩明的意思;“明德”的“明”是形容词,是光明的、高尚的意思;“止于至善”的“止于”是处于、达到之意;“至善”是至高境界,大同和谐的境界。此校训是学院的培养目标,也是学院的办学宗旨。它要求每一位师生要追求最高的社会理想,要各守其德,各居其职,各尽所能,各创其新;要明德、明理、勤奋耕耘、刻苦修炼,止于至善。
根据校训,我校的任务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。全面发展是指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重点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。强调德,强调“明德”,强调“明明德”,强调立德树人、德育为先、才从属于德。2000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明确指出“应对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人的品德加以重视”。要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指出“欲成才,先成人,不成人,宁无才,没有道德的人,才越大越危险”。莫斯科大学创始人罗蒙诺索夫有句名言“知识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,无异于疯子手中持着利剑”。在校接受教育的学生,毕业离校后便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,他们是建设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,是国家的栋梁,未来的希望。他们在学院学习期间要打下知识技能的基础,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真正成为道德高尚、自立自强,不断发展的新人。
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四个“求”,求知、求德、求能、求业。求知,要求学生在大专三年学习阶段尽可能充实各方面知识,包括专业、社会、人生、法律、法规等方面的知识。求德,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,培养学生爱国、爱民族、爱家、助人、敬业、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。求能,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项专业证书,勤学、多专、刻苦、耐劳、熟悉技能,了解社会。求业,办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,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。学院有责任跟踪、指导、服务、引导学生就业。这四个“求”是学生及家长向学院发出的内心呼唤,我们不能辜负学生的期望。
三、与同学们谈正确的人生,尽早学会适应环境。
同学们,你们经过10多年的学习和拼搏,今天终于迈进了大学院园,但这不是你前进的终点,而是万里长征的另一个起点,同学们应清楚认识到,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截然不同,大学的校园生活也与中学时代截然不同,如何学会适应!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。现实的环境是客观存在,不能回避,我们不能强调环境服从自己,只能自己适应环境,适者生存,不适者淘汰。我是从大学过来的人,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提出3点体会供你们参考。
(一)要勤于修身,学会做人。“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”做好人是做好事的前提。做人是一门终身学问,也是一门必修课。要学做真人,做一个有“志”之人,要做一个有“为”之人,做一个有“德”之人。期待着你们成为理想远大、热爱祖国的人,成为追求真理、勇于创新的人,成为德才兼备、全面发展的人,成为视野开阔、胸怀宽广的人,成为知行合一、脚踏实地的人。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,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,团结友爱、共同进步。进入大学,不仅生活环境变了,学习方式、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同学们要互相谦让、互相包容、互相理解、互相支持,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集体,构建和谐校园。
(二)希望你们不要偏激,不走极端。对世界保持一个平和心态。平和意味着自信,平和意味着理性,平和意味着民主,平和意味着与人为善,平和意味着和谐。用平和的态度对待生活,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。真正的大师总是平和而朴实、谦逊而大度的。你们应努力站到前人的肩上探索未知,但不应踩在别人的身上增加自己的高度;降低别人并不能增加你的实际高度。“上善若水”这是东方的智慧。高山的生长不是为了显示平原的低矮而是为了引领大地亲吻蓝天;大海的深处有许多高山峻岭,大海包容了而不是冲垮了它,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。尼采说过:能容纳不同意见的雅量是文化所表现的一个好现象,一个理智的人,在任何困难中,切不可怨恨社会,在任何情况下,绝不能采取极端手段,更不要让无辜者受到伤害。
(三)要学会感恩。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生活施予我们的恩泽。今天上大学读书,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,更重要的是有许多人为你们付出了劳动。感谢父母给予生命,让我们享受到人间的亲情和幸福;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,让我们尝到学习知识的快乐;感谢同学们真情的关怀和帮助;感谢社会上所有关心、爱护我们的人,感谢他们伸出援助之手。同学们,学会“感恩”就会懂得尊重人,发现自我价值。懂得感恩,就会少了歧视,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,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,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,也更加尊重自己。感谢党恩、报效祖国,服务人民,孝敬父母,是新时期青年人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。
四、漫谈人生与哲学
(一)积极认知,消除苦恼。
1.人类的苦恼来源于自己。在生活中,同样的事件作用于不同人的身上往往引起不同的行为反应,原因在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,那就是认知。由认知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,从而人为地给刺激赋予意义,再由这种意义引出相应的行为反应。比如:失恋分手。假如认为分手是件丢人的事,结果使自己陷入惶惶不安状态;假如认为失恋分手终于使自己从痛苦的恋爱中得到解脱获得自由,结果分手带来是高兴、甚至兴奋。为什么会产生不合理的认知呢?首先,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,人有思考能力,但思考自身问题时,多数表现出损已害已的倾向。出现认知歪曲的形式,如任意推论;过分概括化;“全或无”的思维方式;过分夸大或缩小等。最常见的不合理认知表现为绝对化要求。“只要我付出了努力,我就应该获得成功”,“我爱他,他也应该用同样的爱回报我”。为此,告戒我们:考虑问题就不能太绝对,太理想化,要留有余地。
2.学会积极认知。人若想拥有愉快健康的生活,很有必要尽早建立合乎理性的认知。生活就像一面镜子,你从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常常是你自己心态的映照。假如你的心态是晴朗的,那生活在你眼中就会是充满阳光。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无奈、怀疑、恐惧、忧虑心情去生活,那无疑是煎熬生命。从这个角度讲,善于积极认知的人是真正会享受生命的人。
(二)节欲养生,驾驭欲望。
1.欲望产生烦恼。人不会没有欲望,人也不能没有欲望,欲望是一种力量。适度的欲望推动社会进步。然而欲望过强,则把人推向苦恼的漩涡,使人筋疲力尽,再也爬不上岸。欲望越强烈,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,遭受挫折后烦恼就越严重。
2.节欲养生,身心健康。中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早在两千年前就把欲望与健康联系在一起了。“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敞,精神不散,可寿百岁”。晋代嵇康著《养生论》中说:“养生有五难:名利不去为一难,喜怒不除为二难,声色不去为三难,滋味不绝为四难,神虚精散为五难,五者不去,不能挽其夭且病也”,“患生于多欲,祸生于多贪”。可见,节欲养生是我国高明的自我养生之道。
3.知足常乐。不少人认为知足常乐,是满足现状,不思进取的消极观念。其实属是属非,就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。幸福主要是一种主观感受,它和人的金钱、地位及名望等有一定的关系,但不成正比例的关系。物欲强的人实际物质占有比物欲弱的人要高得多,但幸福却比后者少得多。
4.淡泊名利。世上有两样东西使人苦恼,那就是名和利。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。东吴大都督周瑜在群英会上即兴高歌“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,立功名兮慰平生”,古人把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视为人生的三大不朽的境界。拿破仑有句名言: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”。无疑,功名激励了许多人,但反过来,它也带来烦恼、焦虑、失望、痛苦、悔恨和巨大的挫折感。淡泊名利就是别把功名看得太重。大家还记得《三国演义》开篇那首词: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!
5.淡泊财富心。“恭喜发财”这句话在逢年过节时成了最时髦的祝愿。这是因为人们在心底里渴望发财。这本不是坏事,正常欲望。只要取之有道,取之合法。我们得承认财富是真实需要。“吃饭是为了活着,但活着决不是仅仅为了吃饭”。“人活着需要财富,但决不是为了财富而活着”。发财欲望过强,心里很容易被“贪”字占据,“贪”字是痛苦烦恼的根源,也是祸害的根源。
(三)调控情绪,保持好心境。
调控情绪不仅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,从广义上说,也与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社会,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密切联系。
1.保持良好的心境。良好和平静的心境是一种健康成功人士的心态。对于同一件事,有的人可以把它置之于时过境迁,而有的人则可能是耿耿于怀。积极乐观的心境,可以提高活动效率,利于健康;而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,使人处于焦虑、不利健康。
2.学点佛家精神,提高修养境界。一个人之所以能乐观豁达,是因为心胸开阔,之所以心胸开阔,是因为站得高、看得远。记得我单位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个老师因为10年第一次提工资,没有他的份而跳楼自杀身亡。那时提工资的比例才是百分之三十,提一级才7元钱。现在想起真不值得!孔子有一句名言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。莎士比亚说:“一个人思虑太多,会失去做人的乐趣”。清代郑板桥曾写过有名的条幅,一幅是“难得糊涂”,另一幅是:“吃亏是福”。四川峨眉山灵岩寺弥勒佛旁有一副对联:“开口便笑,笑古笑今,凡事付之一笑;大肚能容,容天容地,与已何所不容”。因此,淡泊名利,注重修养,保持心境愉快以利健康才是上策。
3.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。有一位名人说得好“在我们的生活中,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”。我们是平凡的普通人,过的是平凡的生活,我们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,才能找到不竭的快乐之源。有首禅诗这样写着:“夏有凉风冬有雪,春有百花秋有月,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”。多好且是多么辩证的好诗呀!
4.善于忘记,学会忘却。记忆是大脑的一项非常宝贵的功能,但是忘记也是人的大脑一项非常宝贵的功能,这却是很多人不能意识到的。没有忘记,问题会很严重,日久天长,我们的大脑将不堪重负。特别是那些悲伤的、无辜的、冤枉的、烦人的、越早忘记越好。可以肯定地说:忘记并不一定是坏事,它本身就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自我保护机制。我们要学会忘记,要象清理房间那样及时处理掉那些没有用的东西。
5.别太在乎别人的评价。在现实生活中,谁想做到不评价别人是很难的,想不被别人评价更是难上加难,而总想别人公正评价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。一个人不管你做事还是不做事,多做事还是少做事,不管你做什么,都会招来别人的评论,而评价往往是千差万别,而且不少是截然相反的,那与照哈哈镜一样。你人是端正的,哈哈镜把你照成长脸的、扁脸的有什么关系,不损你一根毫毛。
(四)善与人处,走向成功。
按照马斯洛的观点,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,有被尊重的需要。要想满足这类需要就必须与周围人打交道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亲 和倾向是人的天性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:“能独自生活的人,他不是野兽便就是上帝”。事实上,我们的确谁也不能长久地与人隔绝。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关系到我们的健康,也关系到我们事业成功或失败。人际关系紧张,会导致心理疾病,如溃疡病、失眠、抑郁症、焦虑症等。人们为了保持健康需要饮食运动,休息和其他生理的满足,也需要安全、友谊、爱情、亲情、支持、理解、归属和被尊重等。总而言之,为了成功,为了健康,都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努力培养提高与人相处能力。
1.不能苛求别人尽善尽美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,所谓万千世界精彩无比,什么样人都有,什么事都可能出现,正所谓“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”。人人都有缺点,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十分完美的人做朋友,恐怕等到白头也没希望。
2.赞美别人,帮助人获得“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”。戴尔卡耐基指出,几乎每个正常成年人都渴望享有8种东西:①健康身体和生命安全,②食物,③睡眠,④金钱和物质,⑤今后的生命,⑥性生活的满足,⑦子女的幸福,⑧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。“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”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最好的办法是多赞美别人,以此让别人获得“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”。世上凡人都喜欢人家说赞扬的话,这是真理!
3.学会微笑。微笑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。不少人认为,漂亮是成功的通行证,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。其实最简单最有效的使人漂亮的方法,那就是学会微笑。微笑的含义是,见到你很高兴,我喜欢你。我们身边的许多人缺少微笑,或者微笑太少,没有能认识到微笑的巨大价值。当然微笑也不能滥用,有些场所是不能笑的。一个人倘若能经常带着真诚的、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投入工作,他会发现生活的确是美好的。要成为一个善于微笑的人,关键在于建立对人、对已、对生活的合理认知。既然人人都喜欢别人微笑,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,那么,我们为什么不助人为乐,多多微笑呢?
4.养成忍让的性格。俗话说:“忍字头上一把刀”,“百事临头,三思为妙,怒上心头,忍最高”,“忍得一时气,免却百日忙”。人生中,忍让得利,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事例比比皆是。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候,若能细细品味以上这些平凡的话,你会觉得这话包含深刻的道理,你就会承认这实在是高明的生活哲理。
5.不必追求“所有人都说好”的境界。有人想方设法地追求自我完美,这是正确的,但自我完美是要求自已而不能要求别人。要求人人都说你好,太不现实!事实也不可能,也没有必要。
6.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。在现实生活中,那些很难与人相处的人往往是斤斤计较,乐于争斗,过于“聪明”。他们不想吃一点亏,总想占人家的便宜,他们只想别人帮,不想帮别人。其实,在你占便宜的时候,你已经付出了代价,甚至是更大的代价,你的人际关系已丢了分。对于不怕吃亏,甚至甘愿吃亏的人,他的行为已创造出美好的人际关系,他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和回报。
7.善于理解和对待别人,将心比心,设身处地,理解万岁。马克思说过:“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,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”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总是过多地想别人是否对自己好,是否尊重自己,而很少想自己是否对别人好,是否尊重别人。人际关系实际是互动的来往的过程,正如古人说:“敬人者,人恒敬之;爱人者,人恒爱之”。通常情况下,喜欢我们的人,我们也喜欢他;拒绝我们的人,我们也会拒绝他。
同学们,前进的道路已经展开,希望就在你脚下,如何走得又快又好,全靠你自己努力把握。学院会严格按“励耘明德、止于至善”的校训精神,求真务实,追求卓越;办出特色,办出质量,办出信誉,办出让同学们满意、教工满意、家长满意、政府满意、社会满意的高职院校,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:身体健康,学业进步!

网站地图